“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两句凄美的爱情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这诗句在影视作品中频频亮相,成为那些深爱彼此的恋人们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这个句子所传达的那种跨越生死、深刻契合的感情,或许已经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然而,鲜有人知晓,这两句诗出自《长安古意》,作者竟是“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这位长安城最杰出的歌者,却也是大唐最“丧”、最不幸的诗人,没有之一。
(一)显赫出身与早年辉煌
卢照邻,号幽忧子,出生地范阳,关于他的确切生卒年众说纷纭,有人猜测他诞生于637年,或者是635年,甚至有630年的说法,然而,时光的流逝已经使这段历史的确切记载模糊不清。然而,范阳卢氏家族自东汉以来一直闪耀于历史舞台,是中原著名的门阀士族之一,这使得我们可以想象,他在早年的生活中是何等的显赫和优渥。
卢照邻在极年幼的时候,就得到家族的精心安排,拥有了最出色的教育启蒙。卓越的天赋与勤奋学习,让他不负家族期望,年仅十岁时,他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和王义方学习。曹宪是当时连唐太宗都为之感到惊叹的鸿儒,甚至亲自遣使前来请教。而王义方,更是唐代著名的忠臣和教育家,因其仁义美德而载入正史和国史,出现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堪称一位杰出之士。
出身名门,得遇名师,少年之时已显杰出的风采,引人瞩目。当他年少成才,前往长安谒见朝廷权臣时,他的才华不仅打动了一国之宰相,甚至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都隆重礼遇他,并邀请卢照邻在邓王府典签。这位王爷对他钟爱有加,甚至公开称颂:“此吾之司马相如也。”
当时的卢照邻年少气盛,朝气蓬勃,前途一片光明,美好未来如同绚烂的花朵绽放。在邓王府,卢照邻有机会涉猎众多文献,不仅在典签工作之余充实自我,还跟随邓王迁居于京城和其他地方,这段时光长达十载,为他的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其中,他也曾亲临塞外,用满腹才情写下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诗篇。
《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二)蜀地邂逅的浪漫爱恋
后来,他的贵人邓王李元裕去世,他被调任益州新都尉,远离长安,浑浑噩噩的三年倏忽而逝,任期结束他仍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在山水中沉沦。
正是在蜀中,卢照邻邂逅了一个他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女子,她姓郭。她有着迷人的微笑,容颜如玉,在九枝灯下,她的美艳让卢照邻为之倾倒。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爱情,无需理由,只需一瞥四目交汇的那一刻,两颗心灵在默契中相连。爱情,也无需世俗的解释,卢照邻年轻、才情横溢、风度翩翩,而郭则温柔多情,她成为了才子在异乡流浪时的精神支柱。
那些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日子,那些朝朝暮暮的甜蜜与依偎,他们仿佛宿命一般地走到了一起,誓言永不分离,宁愿像鸳鸯一般相依为命。
但最终,即便不愿分离,他们也难以逃脱离别的命运。卢照邻不得不回到皇都洛阳,参加朝廷的典选。当告别的时刻来临,他对郭氏许下承诺,一定会回来娶她。她满怀期待,目送他跨越千山万水,渐行渐远。
在千里之外的洛阳,卢照邻的生活走向了另一个转折点。然而,郭氏仍在蜀中望穿秋水,她等待着卢照邻的归来。
(三)仕途不顺与疾病磨折
当卢照邻抵达洛阳时,新皇都的建设已经展现出崭新的面貌,虽然仍在初期,但已透露出帝国威严的气象。
卢照邻已经十余年未曾回到京城,这次回到繁华的洛阳,面对城市中贵族们奢华的生活,他不免受到冲击。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历练,他早已不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青年。卢照邻将他内心的热血和担当转化为了绚丽的文字,他用《长安古意》这首七言古诗,传达了他对帝国繁荣下潜在危机的深刻洞察。
正是《长安古意》这首诗使他声名鹊起,光照千古。然而,他也没有想到,这些文字会引来牢狱之灾。诗中有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认为,这是卢照邻在借诗歌讽刺自己,便把他投入了监狱。
在亲友的不懈营救下,他才摆脱了囹圄之苦。
但常言说,祸不单行。出狱后不久,正值壮年的卢照邻却被确诊患上了风疾。
史料记载风疾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早的头晕目眩,逐渐演化为脑栓塞,导致肢体麻痹僵化,最终可能发展成脑瘤,导致全身瘫痪。从现代医学来看,这可能心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也有观点认为卢照邻罹患的是某种肌肉萎缩症。
在古代,外科医学发展有限,这基本上被视为不治之症。然而,他在生命中的最后阶段结识了被皇帝召入京城的神医孙思邈。
卢照邻可能是在患上风疾后,听闻孙思邈的名声,前来求医,之后两人成为师徒,并为了方便照顾卢照邻,孙思邈将他召入共同居住。
到了674年,年过九旬的孙思邈回到他的家乡京兆华原五台山,而卢照邻却仍在病榻上挣扎。病情加重后,他转移到东龙门山客居,以布衣素食为生,依赖朋友的帮助来维持生活。
在这段时光里,卢照邻的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伸直腿,手臂无法活动,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说,他已经偏瘫了。对于曾经风流潇洒的卢照邻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折磨。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充满绝望的《羁卧山中》。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的卢照邻已经心怀死志。他写道:“卧在山谷迷时代,行歌之间不计生死”,曾经的那位“守玉人”早已离世,只留下一个躯壳在荒山野野中苟延残喘。长时间的疾病折磨,让他深刻地体会了“红颜意气已尽,白璧旧交轻如鸿毛”的人生冷暖。
他曾是个风流公子,过着潇洒自如的生活,但最终,他的生命历经坎坷,属实意难平。
(四)风疾阻断的深情牵绊
话说有一日,侠肝义胆的骆宾王在成都闲逛,意外地遇见了卢照邻的女友郭氏。在这异乡相逢,他们不免进行了一番寒暄。
骆宾王询问了郭氏的生活近况。然而,刚一提及此事,郭氏泪如泉涌。她悲叹自己的命运多舛,自卢照邻告别后,她日夜思念着他,梦想着有一天他会回来,一如当初的承诺。可是,卢照邻一走,音信全无,甚至连一封信都未托人带回。不幸的是,他们的骨肉也早早离世,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她夜夜以泪洗面。
听闻这番话,骆宾王怒不可遏。他义愤填膺,竟然在气愤之下写下了一首诗,名为《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以曝光卢照邻的行径,引得众人议论纷纷,卢照邻也成为了众口交传的渣男负心汉。
但骆宾王并不知道,当他在诗中指责卢照邻的不义之时,卢照邻本人却躺在床上,疾病缠身,半身瘫痪。他不联系郭氏,那是宁可担负一个恶名,也不愿拖累她。
他想郭氏永远也不会知道,他曾怎样地怀念那些在蜀中有她陪伴的美好日子。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最悲伤的爱情的样子吧!
(五)岁月沉淀的生命哲学
在那些饱受困苦的日子里,卢照邻开始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位一直过着放荡不羁生活的文人,首次将自己的思绪深深沉淀下来,反思生命的得失,探究苍天的玄妙之处。他的心路历程在一篇被称作《五悲文》的文章中得以体现,其中他表露出了思维混沌、内心痛苦、以及对自身才智和命运的无奈。
卢照邻忏悔“才高而位下”,自怨自艾“溘卧而道穷”,孤独地凝视着自己的内心“寂寞以思禅”,而对那“荒山之幽绝”更是心生痛苦。最终,他自劝自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勉力化解内心的痛苦。
然而,卢照邻最令人敬佩的是,即使是在冷酷的人世,他那颗激情炽烈的心也难以消逝。
卢照邻的文字,始终有种潇洒的酣畅感,无论是情志高扬的前期,还是艰难凄苦的后期。他始终有一颗饱满而任真的灵魂,他的情感始终鲜明而浓烈。尽管前路渺茫,但他对自己依然不离不弃。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个说法最贴切地诠释了卢照邻的生平。
然而,志向的热烈,最终抵挡不了肉体的消耗。卢照邻患病日益加重,他的身体已如行尸走肉。然而,对于自己的一生,他从未感到懊悔,即使在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也是他自己坚定的选择。据传,他在具茨山下,买下数十亩田地,让颍水环绕自己的住处,为自己提前准备好墓地,然后平静地躺在坟墓中。最后,他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与亲人告别后,投身颍水,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终年四十岁。
他的故事令人叹惋也让人深思,生命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降生于这个世界,都是一场无法预知的机缘巧合。然而,在那些伴随着无数意外的岁月里,我们需要成为自己命运的引航者,始终紧握自己的生命之舵。活出令人瞩目的精彩,面对死亡也要足够洒脱。
这或许就是生而为人的至高自由,不是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