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经典语录 >

六首“雪夜读书窗”诗词,尽展雪夜浪漫,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8 08:47:05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到了冬天,绝大多数的人们可以歇一歇了。但有一种人却是一个例外,他在冬天也忙,要忙于读书。因为一年四季中,只有冬季没有农活,特别适合专心读书。因此,冬天,特别雪天,就和读书人产生了很多故事。比如,“程门立雪”,讲述的是读书人在冬雪之时,也勤奋好学,尊师重道,虚心讨教的故事。而“映雪读书”,则讲述了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利用大自然的现有条件,勤奋读书的故事。

不是所有人都像晋代孙康那样,需要“映雪读书”才能读书,但“雪夜”的“读书窗”,确实给了读书人很多的浪漫。

1.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戎昱

这首唐代诗人戎昱的《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是一首描写快雪时晴的七言诗。说起“快雪时晴”,我们立马能想起“书圣”王羲之的那幅“快雪时晴帖”,里面描写“快雪时晴”是这样的,“快雪时晴,佳,想安善”,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一个“佳”字,表达了“书圣”对“快雪时晴”的看法。那么,到底怎么个“佳”法呢?我们来看看这首《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快雪时晴”的风光是这样的:大风卷走了寒云,到了傍晚,快雪停了,雪过天晴了;一场快雪,洗尽了江上的烟云,那光溜溜的柳条也变得格外轻盈。

向远处看,已经看不到下过雪的痕迹了。

但“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书窗上屋檐的积雪没有人打扫,在晴后的月光照耀下,显得特别明亮;“得”,又可以享受一夜明亮的书窗下读书的快感了。

古人由于照明条件的限制,读书人特别喜欢“明窗净几”的感觉,“明窗”特别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所以,诗人“又得书窗一夜明”,可以一整夜读书了。

2. 寒斋冷坐人无寐,雪映书窗一夜明,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一个浑身都是迷一样的人物,他生于契丹贵族,却服务于蒙古政权,是大蒙古的三朝宰辅;他身为契丹人,却精通汉学,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得着的。这首《洞山五位颂》,则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十月澄江彻底冰,梅花江路破瑶英。

寒斋冷坐人无寐,雪映书窗一夜明。

寒斋冷坐人无寐,雪映书窗一夜明

“十月澄江彻底冰,梅花江路破瑶英”,“瑶英”,指雪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胡天八月即飞雪”之句,诗人身在蒙古,到了十月,原来澄清的江水,现在彻底结冰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放眼望去,山上、江上,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只有江水有一枝梅花正在怒放,打破了那铺天盖地的雪景。

“寒斋冷坐人无寐,雪映书窗一夜明”,有隐士坐在那寒冷的书斋里,这样冷的天气,让人无法安睡,只能坐在书窗前读书;书窗外的皑皑白雪,照映在书窗上,书窗一夜都是明亮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先是赞扬了隐士像梅花一样傲雪怒放,后又以“雪映书窗一夜明”,既赞扬了这位隐士像冰雪一样的品格,又赞扬了他冒着严寒学习的精神。

这首诗的赞扬,处处都是,但又不露痕迹,实在是高!

3. 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杨万里

这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观雪二首·其一》,写的是诗人享受下雪的整个过程,从下雪,到雪晴,再到雪消的整个过程。当大雪逐渐消融的时候,诗人稍稍有些遗憾,但想到庭院北面的积雪融化会慢几天,顿时感觉到安慰了:

银屋瑶阶顷刻成,缓飘急洒总无声。

屑云作粉如何湿,雕玉为花乃尔轻。

空里仰看元不见,日光未透不妨晴。

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

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

“银屋瑶阶顷刻成,缓飘急洒总无声”,雪下得很大,只在顷刻间,房子和台阶就变成了银屋瑶阶,就像身处童话世界一样。但雪还是纷纷扬扬的下着,不管是缓缓地飘落,还是急于撒盐一般,但都是悄无声息。

“屑云作粉如何湿,雕玉为花乃尔轻”,雪籽真是白啊,像是把天上的白云揉成碎屑,碾作粉,但却是湿润的;又像是把玉雕作成花儿,但这花儿又是那么轻盈。

“空里仰看元不见,日光未透不妨晴”,慢慢的,我在空中仰望,却再也看不到了,没有日光,但并不妨碍天渐渐晴了。

“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地上的、台阶上的、远处的雪渐渐的消融了,只是我后庭朝北,消融得比较慢一些,到了晚上,映射着皎洁的月光,显得我的书窗特别的明亮。

好了,我就凭借着这满庭缓缓消融的积雪,能够借给我几夜明亮的书窗吧!

一句,“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诗人看看积雪慢慢消融的遗憾,但“剩借书窗几夜明”,又给了诗人无尽的补偿,让诗人的遗憾不再那么彻底!

4. 雪花窗外白,一片岁寒心,白玉蟾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雪文化都深深的影响了道教。宋代诗人白玉蟾是道教南宗创始人,当然也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首《雪窗》,展现了两者的特点:

素壁青灯暗,红炉夜火深。

雪花窗外白,一片岁寒心。

雪花窗外白,一片岁寒心

“素壁青灯暗,红炉夜火深”,“素壁青灯”,道教讲究返璞归真,住所、修炼场所都比较朴素,一律的素壁青灯;而“红炉夜火”,则是道教特别是南宗,讲究的是炼丹,炼丹当然是随到之处都有火炉。

则这句,“雪花窗外白,一片岁寒心”,则体现的完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雪花窗外白”,窗外雪花的洁白,象征了隐士那颗晶莹剔透的心灵,不受世俗的一点污染;而“一片岁寒心”,则是高士们那颗傲雪的雄心,就像松柏一样,就像“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一样。

一句,“雪花窗外白,一片岁寒心”,身处雪夜书窗下的读书人,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吧!

话说,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也是读书人出身,有这种感受不足为奇!

5. 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郑谷

到了唐朝后期,大唐盛世已不再了,有的是割据,有的是战乱。唐末诗人郑谷对此感受颇深,读书人最怕的是“世界虽大,但无读书之地”。这首送别诗,《送太学颜明经及第东归》,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深忧虑:

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

艰难登一第,离乱省诸兄。

树没春江涨,人繁野渡晴。

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

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

“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平楚”,即平野的意思。战争过后的平野,一片荒芜;这时的田园,也失去了它的耕作者,再也不复往日的田园牧歌。

“艰难登一第,离乱省诸兄”,你在战乱之后,终于艰难的考取了进士,但离乡背井,与兄弟分离,这也成为了你的心痛之处。

“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可能在平时,在深夜雪窗明的时候,你可能冻得瑟瑟发抖,咒骂着这寒冷的天气。但经历了丧乱的时期,你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读书的明窗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念当年的学馆,可能做梦也会梦见那大雪映读书窗的情景。你会感叹,那是多么纯粹的读书时光啊!

一句“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能够一边“映雪读书”,一边欣赏“雪花窗外白”,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

6.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这是读书人最美的童话世界,当你读书到深夜,已经心满意足了,准备吹灯睡觉了,老天爷赞赏你的努力付出,让你不经意间向读书窗窗外望去,却发现窗外天明如昼,琼楼玉宇,顿时感觉自己像是身处一个神话世界。

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十二月十五夜》,是一首读书人的童话: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这两句是说夜深了,深沉的、急切地更鼓响起来了,渐渐地,行人的声音消失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诗人也要休息了,所以,他吹灭了灯火,却发现窗户更加明亮了,再往窗户外一望,月光照射在雪上,而雪又反射月光,使得大地特别明亮,就像白昼一样。

一句,“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整个世界,主角是明月和白雪,你可以想象,在这月雪辉映,明亮如昼的世界里,月宫里的一身洁白的嫦娥,是否在翩翩起舞?那可爱的玉兔,是否在雪地里穿梭?那月宫里那洁白的桂花,是否点亮了整个月宫?

一句,“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你想象得有多美,它就能有多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