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许子东在浙江大学演讲,从鲁迅的三个矛盾,看见今天我们的困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8: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这是我第一次来浙大讲学。”4月24日-25日,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著名学者许子东做客浙江大学,24日晚他开场时如是说。

讲学是第一次,但来浙大却不是了。去年年底,“寻根文学”40周年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许子东与韩少功、李杭育等人到场。遥想1984年,青年学者许子东也来杭州参与“杭州会议”,见证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发轫。

2024年11月,许子东与黄子平、陈晓明、李庆西等人在杭州,纪念寻根文学40年。

许子东来浙江,其实是归乡之旅。他祖籍浙江天台,毕业后推出成名作《郁达夫新论》,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因《锵锵行天下》等文化节目的录制,他频频到浙江。

24日晚,台下坐满了学生、市民,许子东分享的题目是“鲁迅面临的三个矛盾”。他刚完成一本书《重读鲁迅》,从看理想、喜马拉雅的音频中整理而来,最近满脑子都是鲁迅。

矛盾1:身在传统中反传统

——从《狂人日记》到《我之节烈观》

“鲁迅”这个笔名,是从1918年写《狂人日记》开始的。之后,鲁迅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我之节烈观》,批判礼教吃人,强调女性的命运。

许子东一直在想象,这个时期的鲁迅的生活。因为几年后,1923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湾胡同的房子,住到砖塔胡同,在这里,鲁迅又写下了关于女性命运的重要作品《祝福》《伤逝》《娜拉出走以后》。

祥林嫂影视形象。资料图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是中国男性的美好愿望,但对鲁迅来说是噩梦,尤其是在砖塔胡同时。

1906年,25岁的周树人在日本收到母亲“病危”急电,归国后却被安排与缠足、文盲的朱安完婚。这场“冲喜”骗局将成为他终身的桎梏。当时年轻的鲁迅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求朱安读书,二是要放脚。但结婚那天,据说轿子抬到,人还没出来,先掉出来一只中等大的鞋子,里面塞着棉花。

多惨啊!朱安裹的小脚无法恢复了,只能这样穿鞋。“还有比这更惨的吗?她的脚已经变小,你现在又要她变大?”结婚四天后,鲁迅就离开了家。他文章里写节妇,朱安还不如节妇——节妇是男人死了要守节,她男人没死却跟死了一样。“你说怪谁呢?”

朱安与鲁迅。资料图

在砖塔胡同狭小的寓所,鲁迅与朱安过着每天只有三句话的婚姻。也是在朱安的目光注视下,他写出了那几篇重要的关于女性命运作品。

“所以鲁迅文章里写,不仅男人是女人的牢笼,女人也是男人的牢笼。”(注:《娜拉出走以后》原文作:“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

鲁迅的矛盾始于身份困境。“抽象说,鲁迅是五四以及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反抗礼教的代表,但同时,他身上承受着传统礼教的巨大压力。”

当他在砖塔胡同写下《祝福》《伤逝》时,他身边朱安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节烈观”最尖锐的控诉——这个被封建礼教戕害的女性,恰恰成为鲁迅批判旧道德的活体标本。这种“身在传统反传统”的悖论,正是鲁迅以及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缩影。

矛盾2:文学信念和启蒙使命

——从《摩罗诗力说》谈起

在今天的互联网中,网友们编各种格言、金句,署名鲁迅。许子东记忆中,历史各个时期,鲁迅也一直是正确的。搞笑的网络段子与沉重的历史,是一体两面。“这其实是我们后人对他不尊敬,把他当成了庙里的像,来一个住持,就刷一遍漆。”

近年来鲁迅研究,最有学术性的就是对他早期文言文的研究。比如《摩罗诗力说》。

这篇文章中,鲁迅明确主张浪漫主义文学的力量,盛赞拜伦、雪莱、普希金、裴多菲等诗人。鲁迅在文章中还提到,纯文学包括一切美术,本质在于给人提供美的享受,不应该成为一种武器。

与之相对应,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娱心、劝善两个概念,他推崇“娱心”,正是文学“美”的标准。许子东翻看《中国小说史略》,鲁迅高度评价《金瓶梅》给了“同时说部,无以上之”(同时代小说中,没有超过它的)的很高评价。

但鲁迅的文学写作却始终担负着启蒙使命。《呐喊》前言,他自我剖白因为“听将令”——听从新文学运动领袖陈独秀的号召,在小说《药》的结尾,鲁迅在烈士夏瑜的坟上“凭空加了一个花环”。

这样一个光明、充满希望的尾巴,是为了政治、为了启蒙的目的。从情理、从文学审美出发,小说更适合一个灰色的结尾:被砍头的烈士,谁敢给他献花环呢?“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鲁迅自己也叹息。

《第一炉香》剧照

电影《第一炉香》为例,许子东亲身体会了鲁迅这种困境,及其当代的启示性。

几年前,导演许鞍华请他去电影拍摄现场,客串了香港富商。晚上吃饭,许鞍华问许子东对电影的感受,许子东说结尾太压抑了。后来电影结尾有所改动,有了光明的结尾,许子东后悔了。电影结尾,马思纯探出车窗,喊出“我爱你”,这个光明尾巴似乎象征着人性不灭,但这就不是原著的味道了。

《第一炉香》剧照

矛盾3:进化论者面对世事循环

——深读《阿Q正传》

第三重矛盾,许子东围绕《阿Q正传》中的经典名场面——阿Q摸小尼姑——谈起。

小说中,前一节《优胜记略》阿Q受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等人的欺凌,这是比他强的人;后面一节《续优胜记略》阿Q遇到的是比他弱或跟他一样的人,王胡、小D和小尼姑。

面对比他强的人,他可以用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解决;但输给比他弱的人,他就要去欺负更弱的小尼姑。“阿Q摸小尼姑的脸,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是对中国民众描写的一个大突破。它的核心是你被人欺了,你可以去欺负别人。”

电影《阿Q正传》截图。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下令人战栗的发现,即一个人如何从人变成奴隶的。当交通银行大型钱票不做数了,花不出去,众人十分不安。过几天又可以兑换银元了,而且一开始是100块换50银元,后来涨到了60银元,鲁迅自己也兴冲冲地去排队:“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我们今天不是有很多这种类似的“万分喜欢”吗?

“关键就在万分欢喜。”许子东指出,鲁迅笔下的奴隶和奴才,最关键的区别,首先在于奴隶的生活中会不会有快感,“万分欢喜”是奴才的第一步;其次不仅感到快感,而且被损害后,会像阿Q一样去害别人。许子东说,这一点感悟他特别感谢毕飞宇。

许子东分享了他的一个小故事,他深圳的房子装修时,工头辱骂工人,工人迁怒自己的儿子。许子东想,儿子会不会在学校里欺凌其他同学?

“社会上的戾气会传递,反过来想,这个戾气的循环过程,就是被欺和欺人过程。”当下正在发生的,与鲁迅当年笔下故事,形成了跨时空对话。

作为坚定的进化论者,鲁迅一直相信世界会不断变好,也至死搜在追问:不断看到这般世事循环、旧事重演,如何打破?

鲁迅是一面照见国民性的镜子,更是一把解剖现代性的手术刀。鲁迅的三重矛盾,本质上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在传统与现代、审美与功利、进步与循环的张力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这种清醒正是我们重读鲁迅的意义所在。

最后,许子东以即将出版的新书《重读鲁迅》的最后一句话作结:“100年了,所有人都看见中国的变化,而鲁迅看到的是中国的不变。”

鲁迅在上海景云里寓所。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