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〇小学六年级全体同学怀揣着期待与好奇,踏入了白鹿原影视城研学教育基地,开启一场“文学对话历史”的快乐之旅。活动伊始,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宁以“安全小贴士”和“秩序能量包”为关键词,为这场文化探索奠定了安全有序的基调。
在白鹿村遇见《白鹿原》的文学密码
青砖灰瓦的院落、吱呀作响的老木门、斑驳的戏台与祠堂……当书本中的"白鹿村"真实呈现在眼前时,同学们发出了阵阵惊叹。“大家现在站的这个院子,就是小说里白嘉轩家的原型。”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同学们好奇地触摸着夯土墙的纹理。有细心的孩子发现门楣上雕刻的鹿形图案,立刻联想到书中的"白鹿精灵"。"原来陈忠实爷爷就是把这里的所见所闻都写进了书里!"这次探访不仅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悄悄播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之花。
在芸阁书院体验“入泮大礼”的千年传承
“冠必正,纽必结”在芸阁书院苍劲的古柏下,同学们互相整理衣冠。随着司仪浑厚的唱礼声,一场原汁原味的古代“入泮大礼”正在上演。当同学们以“天揖”之礼向自己的老师们深深鞠躬时,方才还嬉笑打闹的“小皮猴”们瞬间变得庄重起来。“当我的腰弯下去时,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尊师重道’。”最令人期待的是“朱砂启智”环节,老师用毛笔在每位同学眉心轻点朱砂,“这个‘智慧开关’一点,感觉脑瓜子都变灵光了!”同学们兴奋地说。这场沉浸式的礼仪体验,让古籍中的文字跃然眼前,同学们发现现代开学典礼的许多环节竟与千年前一脉相承。这场特别的礼仪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在白鹿原观看《二虎守长安》的历史回响
枪声骤起的沉浸式演出中,同学们屏息观看杨虎城、李虎臣将军守城的故事。这场生动的历史课不仅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动荡,更通过守城军民团结抗敌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众志成城”的真谛。“看到演出中的将士们和百姓团结一致坚守长安城,我终于明白历史书上说的‘团结就是力量’是什么意思了。”同学们在观后讨论时说。这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教育,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材,让学生明白团结的力量,懂得在集体生活和面对困难时要和他人合作。
在面案上制作biangbiang面的文化传承
“使出白鹿原上耕地的劲儿!”基地老师的吆喝声拉开了biangbiang面制作的序幕。同学们挽起袖子,在面案前开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美食体验。揉面环节成了欢乐的“非遗课堂”,当面团在案板上摔打出清脆的“biangbiang”声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最难写的字,是用声音造出来的!”扯面时刻最是精彩,尽管成品有的像“宽皮带”,有的成了“面疙瘩”,但同学们依然乐此不疲。biangbiang面的制作,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其历史渊源和独特工艺,更让他们懂得每一根面条里,都揉进了关中人的勤劳智慧。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随着麦香融进了同学们的心田。
在非遗工坊解码脸谱的千年符号
"一笔一画皆学问,五颜六色藏乾坤"颜料盘前,同学们屏息凝神,随着笔尖流转,空白的脸谱渐渐被赋予鲜活的生命。这场充满童趣的非遗创作之旅,让千年脸谱艺术在同学们的巧手下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当一双双小手小心翼翼地捧起自己创作的脸谱时,托起的不仅是五彩斑斓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之火。那些融合传统纹样与童真想象的作品,宛如一座跨越古今的彩虹桥,让文化记忆在笔触间薪火相传。此刻,古老的戏曲符号被赋予青春的活力,传统文化的基因在现代审美中绽放新芽,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薪火相继、永葆生机。
夕阳西下,满载而归的大巴上,同学们意犹未尽地分享收获。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行走中读懂历史,在体验中感悟文化,在互动中学会合作,真正实现了“游有所乐,学有所获”的教育目标。据悉,该校将持续推进此类沉浸式研学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