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创意杂志《创意季刊(Creative Quarterly)》公布第79期最高荣誉奖项,来自深圳的设计师简洁凭借其视觉与触觉融合的小册子作品《摸》(Touch)摘得桂冠,成为该期评选中最受瞩目的创意人之一。
▲获奖作品。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简洁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目前生活工作在纽约,活跃于中美艺术设计界。她正悄然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将语言、文字、身体与记忆缝合在一起,用设计叩问信息时代的人际感知与文化差异。
体验用指尖“阅读”
《摸》是一部围绕中文单字“摸”展开的实验性艺术出版物。书中,简洁将自己与朋友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摸”字的句子逐一摘录,仅保留含“摸”的核心段落,并以不同字体风格、排布节奏、甚至触觉材质,将同一个字的千种情绪呈现于纸上。
“在读者翻开前,指尖就已经‘摸’到那个字。”她说着,轻抚那一抹被压印在封面上的微微凸起,“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
也正是这一设计语言上的“温度感”,让《摸》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意季刊》评委一致青睐。杂志在评语中写道:“这是一部介于出版与装置艺术之间的作品,让语言从纯粹阅读对象变成一种情感体验。”
▲设计师简洁。
视觉必须回应内容
从《摸》这样的实验性项目,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沃克艺术中心等机构提供的跨语言视觉设计方案,简洁的创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信念——形式必须回应内容。
这一理念的萌芽,可追溯至她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求学时光。“有一位老师总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排?你这个元素和内容有什么关系?’”她回忆说:“那时候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所谓的‘好看’不该只是装饰,而应该与内容共鸣。”
简洁的代表作品之一、《Portals》网页,曾获得AVA Digital Awards金奖。在该作品中,她将文字的“出现方式”作为设计主轴:有的缓缓淡入,有的骤然弹出,每一次变化都暗含节奏与情绪。“我希望观众能在浏览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语言之外的共鸣。”
在“视觉密度”中寻找空白
简洁的设计理念,与深圳有着密切关系。这个全球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信息密度极高的都市,造就了她对“留白”的独特敏感。
简洁说:“深圳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很年轻,也很开放,很多东西都在快速变化,这种不确定感反而让我觉得自由。城市里充满各种叠加的视觉信息,从标语、字体到空间的使用方式,一切都在持续生长中。这种环境让我从小就习惯在不确定的语境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来到美国后,她常常独自去人烟稀少的地方旅行,反而在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这种空间感,也逐渐渗入她的作品中:字体的呼吸感、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间距、页面的空白——都是她刻意留下的“慢”。“留白不是空的,它让语言有了呼吸的余地。”她说。
▲简洁的字体设计作品。
钩针编织的中文密码
除了视觉语言,简洁在创作中还格外重视“身体感”的介入。她曾尝试用钩针制作一件“词语毛衣”——一边缝织,一边默念一个个中文词汇,让手部动作与语言节奏同步。
“我开始意识到,设计其实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身体感知的过程。”她解释,这样的身体性经验,也深深影响了她后来的视觉表达方式。
“字体不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它是我们彼此靠近的一种方式。”她说。她相信:“设计是一种姿态,不必喧嚣,但可以真诚地、缓缓地靠近你。”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