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翟媛媛
从春寒到酷暑,中原大地的麦浪里始终活跃着一群“科技使者”。面对降水分布不均、旱涝风险叠加、干热风等极端天气挑战,河南科技特派员带着专业知识和创新技术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用科技为夏粮“增粒添重”,勾勒出一幅“风吹麦浪千层碧,粒粒金黄终可期”的丰收图景。
今年河南农业生产可谓“压力拉满”,3月中旬起持续少雨,叠加干热风,致土地干旱;5月15日入汛后,气象预警显示汛期气候偏差,降水不均、旱涝急转风险高。目前正值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期,全省科技特派员迅速组成田间“应急队”,用技术“组合拳”破解“天时之困”。
5月21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郭红甫、孙刚强、刘晓帆等一行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雨水天气担忧,他们深入清丰县、濮阳县,针对小麦成熟突遇雨天情况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雨水要来,先清沟!”他们手把手指导农户疏通田沟,并建议:“无沟系配套地块需调度排涝机具抢排积水,尤其要加快倒伏麦田排水降渍,避免穗发芽。处于灌浆期的麦田,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药用药,喷施植力源促灌浆、提粒重。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合理安排收获进度,在小麦腊熟期适时收获,防范干热风,可叶面喷施植力源减轻其影响,综合多方面措施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
从豫北平原到黄河沿岸,科技特派员织密“技术保障网”,让每个麦田都有“科技管家”。在“中国小麦第一县”滑县,5个试验示范基地成了“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员黄利华团队在这里试验10余项新技术,筛选出了更适合滑县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并落实“两减”技术,还把课堂搬到田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现场观摩会上,农户围着抗病良种“看门道”,短视频里还有科技特派员按时令直播的“田间管理经”。“现在俺足不出户就能学技术!”种粮户李大叔拿着科技特派员刚发的技术明白纸边看边说道。
38℃高温炙烤下,封丘县100余万亩灌浆期小麦面临干热风威胁。封丘县科技特派员服务队聚焦麦田后期管理,指导农户科学应对,筑牢丰收防线。
“干热风会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提前枯死。”科技特派员、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王广军蹲在麦田里“开处方”:“微喷灌30分钟就够,大水漫灌要不得!”他指导农户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叶面肥组合,为叶片“穿防晒衣”,增强叶片抗逆能力。
持续高温干旱也导致孟津区小麦生产形势严峻,西部旱区出现枯苗现象。科技特派员积极通过微信群、电话发布技术信息,并深入14个镇(街道),发放资料、入户指导,提醒广大农户要及时利用水利资源抗旱浇麦,注意浇水时机;抢抓时期防治白粉病、麦穗蚜等病虫害;科学应对倒伏风险,避免大风前浇水,倒伏麦田加强防治与叶面喷肥;强化“一喷三防”,科学配伍药剂与叶面肥促灌浆;密切关注天气,遇阴雨提前抢收优质小麦,做好除杂、晾晒及单品种贮藏,确保颗粒归仓、品质达标。
科技特派员不仅保稳产,更要促升级。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黄俊伟、王丽琳、张红云团队在郏县润田小麦种植合作社小麦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召开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培训观摩现场会现场,70多位“种田能手”围着抗旱新品种豫农523“取经”。“这品种抗旱能力强!”种粮大户任延旭当场表示今年要种植100亩以上。科技特派员带来的“良种+良法”组合,让农户看到“科技种田”的新图景。
从春管到夏收,科技特派员的足迹遍布中原。科技特派员张伟、农艺师王娜深入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手把手教农户应对即将到来的干热风。“尚未浇第二遍水的农户需抓紧喷灌或小水细浇,避免土壤板结和倒伏,确保应浇早浇促灌浆。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落实后期管理措施。”科技特派员的谆谆叮嘱里藏着粮食丰收的密码。
当金黄麦浪化作丰收答卷,科技特派员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技术赋能生产。在中原大地的每一穗麦粒里,都藏着科技的力量,写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