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盖煜)7月8日,“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系列报道在乌鲁木齐、昌吉两地持续传播,从公路护栏的岁月纹理,到集装箱的跨国轨迹,再到聚烯烃产品的科技密码——这些具象的载体背后,正流淌着打动人心的乌昌故事。
连日来,两地记者的采访笔记在朋友圈热传,网友的暖心留言在评论区不断汇聚,博格达峰脚下的变迁叙事,已然成为人们回望来路、眺望远方的一扇窗口。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史传芝的采访本上,清晰地记录着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施工人员朴实的心愿:“9月大桥合龙时,我要带着孩子来看第一辆车驶过。”
报道刊发后,昌吉网友“@天山牧歌”发来私信分享喜悦:“我每周都要去乌鲁木齐看望父母,现在走高速需要绕路,等大桥通车了,省下的半小时能多陪老人喝杯茶。”
“报道里提到的物流通道优化,能让我每月少跑很多路。你们写的不仅是桥,更是我们跑运输人的好日子。”货车司机张强感慨道。在他眼中,比起冰冷的工程数据,这些承载着时间期盼的故事更动人。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常谊谊的镜头捕捉到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集装箱吊装的精彩瞬间。从这里启程的中欧班列,满载着昌吉的番茄酱、乌鲁木齐的小家电等,一路驶向中亚。
相关新闻和视频发布后,评论区俨然成了“家乡骄傲”分享会:“我家工厂的节水设备就是通过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运往哈萨克斯坦的。”“上个月在阿拉木图超市,看到了新疆产的保鲜膜,包装上还有乌鲁木齐的地址呢!”常谊谊翻看留言时笑言,原来“高大上”的国际物流,早已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看到报道说将依托乌昌地区的政策、资源、产业等叠加优势,推动形成‘集货’效应,突然明白了‘协同’二字的分量。”从事跨境电商的乌鲁木齐市民周书成特意收藏了相关报道。他盘算着:“以后从昌吉备货、乌鲁木齐出关,流程上能省不少事,这就是1+1>2的协同效应吧。”
采访团的微信群里,记者们仍在持续分享新发现:有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崛起的绿色奇迹——“光伏海”;有人记录了昌吉老龙河西瓜产销对接的生动过程……这些尚未刊发的片段,已在同行间引发热议。
诚如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贾梦妍所感:“博格达峰静默了千万年,却在这些文字和光影里,听见了这片土地70年的脉动。”
光影流转间,关于发展的故事仍在续写。人们在字里行间读到的,不仅是变迁的轨迹,更是自己与这片热土共同生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