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出厂。
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杨志明摄
□刘莉莉 袁小芳 本报记者 刘楠 李民峰
4月初的黑龙江省肇东市,积雪消融。在安民乡胜安村,种粮大户张连吉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尿素的卡车驶入村口,黝黑的脸上露出欣喜。在黑龙江广袤的春耕主战场,农资进村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作为“昆仑牌”尿素的“铁杆”用户,张连吉家500亩玉米地去年亩产达1950斤,创下当地高产纪录。
在离胜安村34公里的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化肥部装运栈桥,装车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天约有1500吨尿素从这里发往全省各地。不远处,成品作业区的传送带上,晶莹剔透的尿素颗粒跳入印有防伪溯源码的包装袋。顺着传送带向上看,尿素装置造粒塔巍然矗立。塔顶喷头持续吐出熔融尿素,万千液滴在下落过程中遇冷结晶,透过观察窗,莹白的颗粒如瀑布般倾泻。
这“欢快”的生产场景,源自一座历经近50载春秋仍焕发生机的石油企业。作为我国首批规模化生产尿素的企业,大庆石化尿素装置自1976年建成投产起便肩负起支农重任。历经装置扩能改造和多次优化工艺参数,尿素产品优级品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用肥质量关乎农民一年的收成和收入,来不得半点马虎。“每袋尿素都有‘身份证’,从生产源头到田间地头全程可追溯。”质检人员高雪竹手持采样瓶,熟练地对尿素产品进行采样。每一道检测工序都承载着农户的期盼,高雪竹和同事们严把质量关,产品氮含量稳定在46.3%以上,优于国家标准0.3个百分点。在实验室与农田之间,“质量守门员”用精准的数据守卫农资安全。
这份对品控的坚守,源自黑土地的特殊需求。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耕地面积超过2.5亿亩,为国家粮食供应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大庆石化立足地域特点,瞄准现代农业需求,构建起“弹性生产+精准服务”的产销协同体系,为黑土地粮食产能释放提供有效保障,持续守护着丰收的图景。
“老曲,你们追肥用的尿素明早就到!”安达市农资配送中心,经理宁春龙边接电话边核对订单。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他已然有了预期:“昆仑尿素用的是天然气造粒,纯度高,农户用着效果好,所以会组团来采购。”
“这些年,我们村有不少人用昆仑尿素追肥。今年我和其他三户一起预订了90吨。”“头回客”种植户曲亚昌期待着秋后玉米迎来大丰收。
暮色渐浓,送肥的卡车“轻装”行驶在回程的路上。村民的院子里,印有“宝石花”标识的化肥袋码放整齐。院外,春雪融化后滋润着土地,张连吉蹲下身,抓起一把黑土,用手捻了又捻。他的身后,晚霞为广袤的土地镀上金色,仿佛预示着又一个穰穰满家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