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潘一嘉:从女白领到“牛司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0:29:00    

“我辞职返乡创业啦!”2024年2月,潘一嘉的一条消息在家人群里引起轩然大波。这位在金融系统深耕11年,担任支行行长7年,还手握“经济师”职称的职场精英,竟脱下银行西装,一头扎回了家乡开阳县温泉村,当起了“养牛倌”。

从令人艳羡的金融白领,转身成为与牛粪、草料打交道的养牛户,这样的跨度超乎常人想象。大家纷纷抛出疑问:写字楼里光鲜稳定的工作不好吗,为何偏要钻进牛棚,选择这条满是未知与挑战的创业路?

泪水中的传承路

故事,要从潘一嘉母亲邵兴会创业养牛说起。

2017年,邵兴会攥着毕生积蓄回到老家开阳县花梨镇建中村,在荒地上搭起牛棚。这个50多岁的妇女带着50多农户起早贪黑,用三年时间把贫瘠的山坡变成致富田。然而在2022年,市场剧变如暴风骤雨,牛价断崖式下跌,苦心经营的养殖场一夜之间陷入绝境。

深夜的电话里,母亲带着哭腔的声音成了潘一嘉最揪心的牵挂。驱车两小时赶回村子,她看到的是守在牛棚里忧心忡忡的身影,是村民接过微薄分红时颤抖的双手。那些浸着泪水的夜晚,让她读懂了土地的厚重与脆弱。

2021年,乡村振兴政策春风劲吹。在省联社挂职期间,潘一嘉走访全省30多个农业项目,敏锐察觉到贵州山地生态养殖藏着巨大潜力,却也面临缺技术、缺规模、缺品牌的困局。“大企业不愿来,小农户扛不住风险,总得有人蹚条路。”怀着这样的信念,她毅然决定投身其中。

辞职后,潘一嘉卖掉房产,四处筹集资金,注册成立贵州万嘉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得知女儿的决定,邵兴会默默递上泛黄的养牛手札:“这次,咱们一起扛。”两代人的手掌在牛皮纸封面上相触,这本记录着养殖经验与失败教训的笔记,承载着一个母亲最无言的支持。

荒坡上的牛事业

创业首战,选址便是难题。开阳县多山少平地,潘一嘉带着团队两个月跑遍全县,最终盯上一处闲置羊圈。“这里坡度缓、通风好,改造成本低。”她卷起袖子,和工人一起粉刷墙面、铺设水泥。

养殖场竣工在即,一场大暴雨却突然袭来。尚未完工的排水系统难以应对,300多吨新铺的垫料危在旦夕。危急时刻,潘一嘉抄起铁锹,带着工人连夜抢险,总算保住了价值10多万的垫料。工人王仕钦感慨:“这么大的雨,这姑娘全身都湿透了,手也磨出了泡,但没听她喊过累。”

4个月后,9栋标准化圈舍拔地而起,300亩荒坡变身现代化养殖基地。

“养牛不是情怀,是技术活。”她白天盯基建,晚上啃专业书,床头堆着《牛羊常见疾病防治手册》《反刍动物营养学》。2024年,在政府部门推荐下,她先后奔赴上海交通大学“头雁”项目、贵州省妇联深圳哈工大“巾帼致富班”、贵州省新型经营主体“耕耘者振兴计划”取经,还拜师贵州大学畜牧专家学习疫苗注射。

一次牛群出现集体腹泻,她与母亲三天三夜蹲守牛舍,取样检测后发现是饲料配比失衡,连夜调整配方化解危机。“牛和人一样,吃得好才少生病。”她笑称。

资金链紧绷时,她将银行人的精细用到极致:建立肉牛电子档案,按生长阶段定制“营养套餐”;与国企签订活牛订单,提前锁定利润;向同行学习牛粪发酵处理技术,每吨牛粪销售收入增加800元以上。

乡亲们的新征程

2024年9月,700头安格斯牛陆续入驻养殖场。

潘一嘉的“精细化”管理渗透每个环节:每头牛耳朵上挂着电子标签,记录生长数据;铲车司机李家权经过半个月培训,已能精准操控撒料车投喂;兽医科班出身的小刘负责定期检测牛群健康。“过去养牛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小刘说。

最让村民惊叹的是她的“机械化革命”。铲车清粪、撒料车投喂,700头安格斯牛日均消耗10吨饲料,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70%。首批牛入栏时,村民谢志英竖起大拇指:“这女娃开铲车比老把式还稳!”

企业的“联农”模式更让村民踏实。建设期间,潘一嘉雇佣100余名村民参与施工,人均增收6000元;目前长期聘用的11名员工中,5人是外出打工返乡人员。

32岁的村民张洋负责饲草加工,每月工资5000元,他的妈妈负责打扫卫生和煮饭,每月工资3000元。“我们以前在外务工,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又养了3头猪、20只鸡,这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4月,万嘉辰牧业交出首份成绩单:首批100头安格斯肉牛即将出栏,营收预计突破130万,肉牛全部出栏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6名村民成长为技术骨干……

但潘一嘉的野心不止于此。她指着规划图说:“三年内存栏量扩至1000头,用牛粪生产有机肥反哺茶园。继续深化牛肉加工,做自有牛肉品牌。”更令乡亲振奋的是,她还将探索“代养+回购”模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但新农人不是标签,是实干。”这个曾执掌亿元信贷额度的“金融白领”,如今更享受“牛司令”的称呼。从母亲的小型养牛场到现代化牧业公司,从200头牛到700头牛,潘一嘉的创业轨迹,映照着一代“新农人”的突围,正为黔山秀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刘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