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接受三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背后有何故事?
不久前,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成功救治一名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该患者历经三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医疗团队与家属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造血功能重建并顺利出院。
回首重生之路,梁女士最感谢的就是孩子。“年过50后,是一对儿女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她说。
艰难抉择:精密计划点燃生命希望
患者梁女士,2024年5月因反复头晕、乏力在外院就诊,经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检查,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高危,这意味着她不仅要遭受当下重度贫血以及严重感染带来的威胁,还面临着未来转变成急性白血病的高危风险。
allo-HSCT是这名年轻患者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手段。然而,患者在亲缘及中华骨髓库均未能找到全相合的供者,但是接受子女的造血干细胞,也有可能出现排斥反应。
在被反复告知存在巨大植入失败风险的情况下,梁女士一家陷入迷茫,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转至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寻求帮助。
以医院血液科主任吴远彬为首的医疗团队迅速行动,组织多学科会诊,结合患者病情与既往成功经验,制定了个体化移植方案。“我们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给患者和家属传递信心。”吴远彬表示。
最终,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迎难而上,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次移植:锲而不舍迎来生命曙光
2024年10月18日,第一次移植开始了。
针对DSA强阳性的治疗困点,在DSA阳性移植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血液免疫吸附及血浆置换进一步清除抗体。患者在10月28日回输了其儿子的外周造血干细胞,但是经过三周的等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为0,这意味着第一次移植失败。
团队并未气馁,有着先前多例二次移植成功的先例,他们立即制定第二次移植计划,更换供者、调整预处理方案,2024年11月21日回输了其女儿外周造血干细胞。
虽然有了成功经验,但是这名患者二次移植的过程同样存在困难。细胞回输后,她反复高烧,还出现皮肤松解剥脱、急性肾功能不全、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情况。
当患者一个个异常指标逐步被纠正,大家认为成功即将到来之时,现实又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白细胞计数从0.01-0.02-0.03-0.01,最后又稳定于0.01,宣告着二次移植失败。
还有什么办法?进行三次移植吗?患者还能耐受再一次的化疗吗?感染能控制住吗?中毒性表皮松解症会进一步加重吗?……
家属决定拼一把。
2024年12月20日,血液科团队为患者再次回输其女儿造血干细胞。终于在细胞回输后的第8天,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有了升高的迹象,预示着造血干细胞要植入了。第10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血常规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全体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均为之振奋,历经3次移植,终于成功了!
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不仅关注医疗技术的突破,更注重患者的身心需求。面对全身皮肤溃烂、意识模糊的梁女士,护理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用轻柔的言语安抚情绪,以创新护理减轻痛苦。
团队还定期与家属沟通病情进展,提供心理支持。“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温度,让我们看到了绝境中的光。”梁女士爱人感慨道。
目前,梁女士已进入康复期,定期监测嵌合率与免疫功能。“最艰苦的时期已经过去,我相信未来充满希望。”她说。
南方+记者 黄锦辉
【作者】 黄锦辉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