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走进运动促进健康站,家庭医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并肩作战的场景,颠覆了传统就医模式;在智慧“百姓健身房”,室内智能监测配合室外场景延伸的立体化运动健康服务网络,打造出全人群的运动健康生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实时跳动着体质检测数据,为每位居民绘制专属健康画像,量身定制体重管理个性化方案……体重管理是今年的大热话题,也成为南京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新潮流。
自4月初南京创新启动社区“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以来,一场“家门口的体重健康风暴”正进入市民生活各场景。5月11日“中国肥胖日”之际,也迎来门诊建设“满月”。一个月来,创新背后藏着哪些改变生活的健康密码?市民的日常体重管理究竟成效如何?连日来记者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访。
健身“搭子”上线,体重管理“友”动力
周六九点,阳光洒落,云谷山庄社区里的运动促进健康站早已被动感的节奏点燃。透过玻璃窗,明亮宽敞的空间内,身着运动服的居民们正与健身“搭子”一起舒展身体,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别小看这些健身“搭子”,他们不仅是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社区居民心中的贴心伙伴。
老任的健身“搭子”,就是鼓楼区幕府山街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吴德燕,同时也是云谷山庄社区的一名网格员。被糖尿病困扰多年,老任药物控制下血糖依旧常有波动,平常走路、爬楼总觉得耐力不够、气喘。得知老任的困境,认识多年的“老友”吴德燕给他带去了好消息。“燕子告诉我社区通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方案’,与幕府山社区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可以帮有意愿的慢病居民在家门口就免费体验一个月的健康体重管理。”老任告诉记者,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吴德燕来到了健康体重管理冯淑媛医生门诊。
将老任“送”进体重管理门诊,是吴德燕的第一步。随后,她正式成为老任的健身“搭子”,当老任想打退堂鼓时,她拉着老任一起练,是监督指导更是同伴。就这样,老任捱过了瓶颈期,血糖控制平稳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都得到了提高,“这不,我刚有续签了三个月季卡,多亏了我这个好‘搭子’。”老任自豪道。
首次让家庭医生团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紧密协作,组建“医院-社区-家庭-同伴”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是南京基层“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的创新之一。在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营养师、运动处方师、健康管理师与3名来自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建了一支体重管理团队,密织起一张社区健康促进网。“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社区熟人’优势,利用同伴支持效应,通过‘一对一’指导、组建健康伙伴等方式,增强居民参与度,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中心主任王凤介绍,创新的人员融合同伴模式,让健身从 “一个人的坚持” 变成 “一群人的狂欢”,“同伴支持” 也催生出多元健身社群,勾勒出一幅温暖又充满活力的健康社区图景。
智慧“磁场”升级, 健康场景 “融” 活力
当智能设备遇上传统健身场域,当社区医院与“百姓健身房”渗透,当运动促进健康站与室外文体广场形成功能互补,一场关于健康体重管理的新生态,重新定义社区健身的模样,为南京人带来全新的健康生活体验。
在建邺区的烟火街巷深处,藏着一座科技感十足的健康“实验室”。620㎡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体卫融合中心里,28 台智能设备有序排列,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闪烁着蓝光,等待着为居民开启健康检测之旅;全周身 3D 姿态评估仪如同精密的扫描仪,能精准捕捉身体每一处细微的姿态偏差;人体成分分析仪则像一位严谨的 “健康侦探”,深入剖析身体的脂肪、肌肉等组成比例,居民的健康画像跃然屏上。近一个月来,这里成为谢可每天打卡地。
饮食不规律加上无运动习惯,刚过20岁的谢可不仅体型肥胖,更确诊糖尿病。“以前不愿意运动,觉得太枯燥,但这里不一样。”谢可告诉记者,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的立体化运动场景,为她打造出功能互补的 “健康双引擎”,“在室内运动时,室外 1200㎡的文体广场瞬间展现出另一番热闹景象。”
羽毛球场上年轻人尽情挥洒着汗水;健身步道上,三三两两的居民或漫步或小跑;24 小时开放的“莲花书房”创新打造“运动+阅读+社交”复合空间;最别具匠心的当属那条 “移动健康课堂” 花园步道,“以前运动后的放松就是瞎走,现在一边走一边学还能社交,感觉每一步都更有意义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谢可体重管理成效明显,“体重下降8斤,腰围减少6公分,夏天穿上漂亮裙子指日可待!”
智慧“百姓健身房”与社区医院深入融合,室内智能监测向室外场景延伸,创新性的社区体重管理门诊的场景融合,方便居民享受到运动与医疗的一站式服务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样充满魔力的健康磁场,正逐步覆盖基层社区,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创新范本。
标准“硬核”护航,减重方案“盲盒”开新
基层“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有着创新性的高标准,更以创新之姿,探索多元化服务路径。在硬核标准打底下,健康方案打造成“私人订制”,探索每家门诊的过程犹如打开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健康盲盒”,解锁体重管理新姿势。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减重需求,雨花台区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重管理门诊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四类个性化签约包,让初诊时基础体重高达95公斤的陈力,循序渐进之下科学减重20公斤;注重营养、运动双处方,王玲玲在江北新区盘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获一份个性化食谱——从蔬菜、水果到谷物、蛋白质比例,从进食量到饮食搭配,详细且科学的饮食和训练计划见证了她减重10公斤的锐变;溧水区柘塘中心卫生院,中药调理配合中药茶饮辅助,让更多老年人体会到体重管理带来的变化……
市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体重管理作为慢病防控的“牛鼻子”,未来基层体重管理门诊更多的服务与医防融合还在路上——通过在慢病常规筛查中纳入体重、体脂、腰围等指标,建立“筛查—评估—干预—随访”闭环;在综合干预手段中特别强调非药物干预,提供个性化饮食、运动、中医外治适宜技术以及生活行为方式指导,完善慢病诊疗康复方案,引导慢病患者科学运动从而减少药物依赖。未来,基层门诊还将借助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技术,引入远程会诊机制,为居民提供精准的个性化陪伴支持,提升服务可及性。采访中记者获悉,AI营养师、AI运动师即将“入职” 基层体重管理门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