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四进三回|一个研究所落户 武隆高山村“长”出“大菜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22:2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栗园园 何庆渝

2025年4月10日,武隆区双河乡木根村。记者 何庆渝 摄

四月暖风吹拂下,坐落在海拔1300多米高山上的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槽谷里的土地开始苏醒。

从写着木根村的石碑映入眼帘那一刻,一连串蔬菜大棚的钢架就紧接着从车窗外掠过,顺着山谷间绵延数公里,偶有农户弯着腰在其间忙碌着。

老街场镇上,因种菜大户们相继赶来,歇业了几个月的店铺也陆续开张。整个木根村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避暑季进入“备战”状态。

从无到有 蔬菜种到高山上

菜农王春胜最近也从周边村子再次赶到木根。

绕到木根村村委会背后,一片小菜园中,王春胜正推着一台微耕机翻耕“歇”了一个冬天的土地。随着他的作业,带着湿气的深色泥土被翻搅出来,松软地铺在地面上。

2025年4月10日,武隆区双河乡木根村,重庆农科院的专家正在指导菜农耕作。记者 何庆渝 摄

“老王,在忙啊!今年准备种点啥子?”

“继续种番茄啊,去年往中心城区送,卖得好得很哦!我打算这一片种点菜番茄,那片种水果番茄,再搭到起种点瓢儿白之类的小菜,罗专家你再给我带点种子来撒!”

看到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罗云米到来,王春胜热情地打着招呼,讲起今年的种菜计划时更是兴致勃勃。

老王种菜近20年,开始是在家里附近种,随后去到仙女山镇,近两年又来到木根村。他笑着说:“这几年,我们山上的菜品种越来越丰富,品质也好,我们菜农也确实赚到了钱!”

在王春胜记忆中,小时候高山上家家户户都种土、红薯、玉米三大坨,种菜的很少。

“这边高山上以前都是种烤烟的,土薄得很,只能种三大坨。”罗云米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们第一次来到木根村时,这里的土壤条件让他们直摇头,“土挖出来里面都是板结的,一块一块的。”

但木根村的气候条件却十分优越,海拔1400米,槽谷地带还有集中连片的土地,市农科院的专家在对比多个区域后,最终决定将高山蔬菜的研究放在这里。

对于闭塞的小村来说,当时听说要开始发展蔬菜产业,村民倒没啥意见,但就有一个顾虑:交通不方便,种了菜怎么卖出去?

“我们就广泛动员,告诉大家说政府很快就会修路,并说动了四五户村民行动起来。”罗云米说,利用村民提供的土地,他们带着萝卜、莲白、辣椒、茄子等蔬菜种子,在木根种了10余亩示范田,试验高山蔬菜的最佳播期、栽培技术等。

“土地要用也要养,我们除了引进品种外,还将科学的种菜技术教给村民,少用农药化肥,多施用有机肥等,你看,这土壤现在多松软!”罗云米从地里随手捏起一把泥土,笑着看它们从指尖“流”出。

从少到多 蔬菜“家族”不断壮大

当高山蔬菜种植试验紧锣密鼓开展之时,出村的道路也在加紧修建。随着收菜的货车进村,村民的种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武隆也看到了高山蔬菜的发展潜力,继续将它发展壮大,2008年,武隆与市农科院达成合作,依托市农科院的科研力量,在木根村建立起了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

高山蔬菜刚起步时,由于品种和技术有限,村民们主要种植的就是萝卜、白菜、莲花白“三白”。随着根肿病蔓延,这些蔬菜产量逐年下降,加上品种单一,价格也开始滑落,低谷时卖价低至每公斤0.1元。

“我们一边依托这边的带病土壤开展根肿病研究,一边加快更换品种。”罗云米说,高山蔬菜研究所成立至今,主要的任务就是丰富高山蔬菜品种。

借助在全国蔬菜产业领域的专家资源, 以及近年来鲁渝协作的项目支持, 如今小小的研究所里,每年要引进100余个蔬菜新品种开展种植试验、示范。

水果黄瓜、螺丝椒、烧烤茄、胭脂萝卜……几乎所有最新、最优的蔬菜品种都会来到木根村“开大会”。

“特别是近年来种菜大户们把设施大棚建起来了,避雨措施做好了,我们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发展得特别好,好多外地的大户都跑来木根村种菜。”罗云米说。

如今,高山蔬菜产业已延伸到武隆全区,总面积超40万亩,产值15亿元以上,品种包括番茄、茄子、瓢儿白、辣椒、大白菜、甘蓝等近40个。

从有到优 蔬菜“玩”出新花样

王春胜也是被木根村种的番茄吸引,从仙女山“转战”至此。

“种番茄比萝卜、白菜赚钱呀!人们喜欢吃番茄,市场有需求,这边气候也好,一亩地能产1.2万斤番茄,1斤按3块钱算,就是3万多的收入哟!” 王春胜说。

2025年4月10日,武隆区双河乡木根村番茄谷,工作人员正在育种。记者 何庆渝 摄

“这边确实产量高,平坝地区亩产也就七八千斤,这里上万斤轻轻松松。”重庆山永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陈为双说,公司也是瞅准了市场对番茄的需求,去年在木根村流转了110亩土地,建起了番茄大棚,其中还有10亩的玻璃大棚,专门种植一些来自国外的优质水果番茄品种,发展番茄采摘。

在该公司的育苗基地,记者看到,几名村民正在将一粒粒如芝麻大小的番茄种子放入育苗钵,钵盘上贴着十数种番茄品种名。

“我们主要有菜番茄、水果番茄两大类,主推的金红13、金红16、天使之唇以及市农科院的渝番717、渝番718品种,全部都以采摘体验为主。” 陈为双说。

这背后,也反映出近年来木根村蔬菜产业越来越壮大的重要原因——避暑纳凉经济的发展。

由于临近仙女山,最近几年到木根村避暑的游客大幅增长,每年接待量约4万人。“以前这里种菜就是供到仙女山,现在种菜直接卖给游客。”罗云米说, 所以,这几年在品种筛选上,高山蔬菜研究所也更注重蔬菜品质。

罗云米说,以番茄为例,以前就是追求产量,产量越高越好。现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必须要绿色健康,还要有口感。所以,在研究所的基地,除了品种试种研究外,还开展了色板诱虫等一系列生物防控技术,同步向种植大户推广。

“高山气候好,种出来的番茄口感本来就好一些,加上品种的选择,吃起更是皮薄、翻沙、酸甜可口。” 陈为双说。

去年,武隆更是在木根村建起了600亩的番茄谷,这也有了进村后绵延数公里的蔬菜大棚。

“木根村还在路边建了‘田间超市’,供菜农摆摊卖菜,避暑高峰期时生意好得很。如今这里的村民种一亩菜最少收入1万元,稳当得很!”罗云米说。

【相关新闻】

育人才 建基地 强服务

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

4月1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获悉,为了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赋能,近年来我市通过农技队伍培训、建试验示范基地、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服务等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去年,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

科教处负责人介绍,农技员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线人员,我市通过建立“骨干培养+市级调训+区县轮训”的培训机制,包括每年组织200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每年到市外开展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将骨干人才纳入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团队进行实践锻炼等,持续对农技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去年,市级层面共开展粮油、畜牧、水产、蔬菜、农机等专项技术培训900人次,区县层面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培训农技员4486人。

在基地建设上,我市分国家级、市级、区县级3个梯次,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19个。基地聚焦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稳粮保供等重点任务,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展示示范,以及组织现场观摩、技术指导和培训等任务,提高技术推广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去年,所有基地供示范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01项。

在科技服务方面,我市充分整合科研院所等力量,一方面制作农技服务课程通过线上渠道广泛传播,一方面创新示范推广模式,如“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基地” “首席专家+技术团队+试验站”等,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从四个方面更好推动农业科技进乡村。一是推动出台《重庆市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方案》,积极构建“定向招生、定制培养、定向就业”进人机制;二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农技人员在编在岗、专司其职,最大程度地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发展;三是引导农业科技服务多元化发展,统筹用好涉农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等资源,组织开展科技小院、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科技特派团等工作;四是着力推动良种良法良技良机配套落地,创新推广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方式,大力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装备落地应用。

原稿点击>>

四进三回|一个研究所落户 武隆高山村“长”出“大菜园”-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