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古典文学研究家,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王运熙文集》(五卷本)等,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等。王运熙在金山海滨长大,后来在天目中路的华盛大楼居住了近四十年。
治学·少年成名
1926年,王运熙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永联村扶王埭,一个靠近杭州湾的小镇。后为躲避战火,他跟随家人迁居上海市区,一家七口挤在一间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内。
王运熙的父亲是中学教师,耳濡目染之下,王运熙从小就爱好文学,熟读经、史、诗、文重要典籍。1947年,王运熙以文科第一的总成绩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当助教。直到1996年正式退休,他与复旦朝夕相处了50余年,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淡泊的处世风格,给无数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陈子展先生的指导下,王运熙早年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歌,发表了《吴声西曲的产生年代》《吴声西曲的产生地域》《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等论文,出版了《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等著作,年纪轻轻就在古典文学研究界闯出名气。此后,王运熙转入唐代文学和李白研究、文学批评研究,存有作品包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文心雕龙探索》等。
王运熙一直把《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作治学的座右铭。他的学生吴承学曾撰文回忆:“王先生的治学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实事求是。他是以乾嘉学派治朴学的方法来治文学的。他不求新,不求奇,唯求其是;不媚俗,不趋时,只重事实……他的论著力求客观公允,用字用词很有分寸,他基本不用‘最’‘很’‘极’‘非常’这类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词语。”王运熙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曹旭对此也深有感触:“王老师要求我们多写论文,少写书。因为书要求完整,有些别人讲过的地方你不得不重复。写论文则是自己独立的观点,他所有的论文都是解决一个问题的……王老师一直叫我们‘把书写薄’,一句话说清楚的,不要说第二句话。他最初出版的《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都是薄薄的,但学术质量非常高,影响非常大。”
为人·宽厚谦和
华盛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前期,王运熙并未分到复旦宿舍,于是不回市区家里的时候就住在系办公楼楼上的单身宿舍。1978年,他才带着家人从中兴路上的新式里弄搬进天目中路的华盛大楼,一家人共住一南一北两套两室户。华盛大楼建成于1977年,曾经是上海火车站地区最高的电梯住宅楼。
王运熙是《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作者,设有“望海楼笔记”专栏。王运熙的书斋名为“望海楼”,他在晚年出版的著作《望海楼笔记》的序言中解释过这一名字的来由:“记得小时候母亲有时带着我到海滨游览。我在海边沙滩上很高兴地拾取贝壳,看着海水慢慢涌上来,发出冲击的声音。此情此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印象还是颇为深刻。上海市虽地处东海之滨,但市区广大,大部分地方看不到海。我目前住在浦西一座大楼的九层楼上,也看不到海。书斋取名为‘望海楼’,聊以寄寓怀旧之情而已。”
王运熙患有眼疾,视力不佳,学生们到他家中上课,经常是把文章念给他听,他再根据内容提出意见,但他从不对学生说“你错了”,而是轻轻地说:“我觉得这问题是这样理解的。”在学生们的眼中,王运熙虽然不苟言笑,但是宽厚谦和,风清骨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