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指鼠为鸭”局长,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近日,有网民称,江某某已调任上级部门工作,“疑似升职”。3月31日,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江某某已不在昌东分局工作,但仍是该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没有升职,目前不是该区局的领导,也不是科室负责人,不方便透露其级别。对于江某某是否曾受到降级处分,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从昌东分局调到更高层级的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在公众认知里,无疑是“前进”了一步;爆料的网友也猜测是“疑似升职”,但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却辟谣说没有升职。“没有升职”的调任是一种什么情况?对方一句“不方便透露”其级别,不清楚其曾否受到降级处分等,令人对其是否升职疑窦丛生。
作为2023年江西高校发生的“鼠头鸭脖”事件的关键人物,江某某在舆论场掀起的风浪不小。学校食堂饭菜中出现疑似“鼠头”的异物,让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焦虑,校方“捂盖子”也就罢了,但作为事发地监管部门昌东分局局长的江某某,面对媒体镜头也言之凿凿地称,经过反复对比确认异物就是鸭脖。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后,经联合调查组深入调查,确认异物实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这有力打脸了江某某作为监管部门责任人,其前期调查存在失察失职甚至涉嫌包庇的事实。
在其位不谋其政,还企图漫天过海欺骗舆论,有权威舆论指出,“鼠头鸭脖”事件之所以引发舆情、激起强烈不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的堤坝被冲垮。“公”字立不住,任何结论都必然缺乏说服力。这其中的“公”,既指调查的公平公正公道,也指调查主事者的公义公德公心。
江某某在处置该事件中没能立得住“公”,本应受到相应的处分,但时过境迁,却传出职位不降反升,这无疑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挑战,也是对公众情感的严重伤害,是又一次站不住“公”的处理方式。在此背景下,当地相关部门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回应,才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回应舆论监督的应有之道。
何谓有说服力的回应?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就指出,要说服别人,有三个必要的因素。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逻辑”,也就是言之成理,清楚明了。而最清楚明了的说服,就是合乎逻辑的详细事实。针对江某某是否升职一事,最合乎逻辑的说服,就是详细情节的公开,包括其升职的传言因何而起,他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处理,目前是什么工作级别和状态,此后按照规定还有没有被提拔的可能等。
但在媒体的求证中,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的逻辑,却很难让人信服。其称江某某只是该局普通工作人员,但对于其级别却称不方便透露,更对其是否曾受到降级处分表示不清楚。这含糊不清的说辞,从逻辑上不但很难说服人们相信,江某某只是个普通工作人员,反而会引发人们更多的联想和猜测。加上此前有网友申请就此事公开相关信息,南昌市市场监管局答复称不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更让人怀疑,这讳莫如深的背后有猫腻。
政府部门的回应或辟谣,本是为了厘清事实,澄清真相,以正视听,并确保政府行政的权威和公信力。如果回应之后越描越黑,无疑在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上,又划了一大刀。其实这事儿没什么可犯难的。如果江某某当时确实受到了相应的处理,如今也在合适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也不存在违规任用问题,那就不妨大大方方地公开予以说明,有什么不可言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