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肩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这为浙江赋予了善创新、敢实践、出经验的发展使命和要求。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在接受健康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坚持把‘八八战略’蕴含的理念、立场和方法贯穿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之路奋勇前进。特别是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我们率先全省域启动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在新时期新阶段对‘卫生强省’工程进行再贯彻再部署,一步步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专访嘉宾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王仁元
坚持践行“八八战略”
一张蓝图绘到底
健康报: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浙江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在这关键节点,浙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改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王仁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浙江既充满挑战,也面临机遇。从挑战来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
浙江的改革具有三大有利条件。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浙江擘画了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宏伟蓝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的总纲领总方略,部署了“卫生强省”六大工程。我们坚持把“八八战略”蕴含的理念、立场和方法贯穿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之路奋勇前进。
二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深化医改工作高度重视。省委将“三医”协同治理改革纳入省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改革项目清单;省政府成立健康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健康浙江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要工作。压实市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将深化医改重点指标纳入健康浙江考核,考核结果与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各市县全部落实由一位政府领导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工作,其中杭州市、金华市等地市实现由党委常委分管“三医”工作。
三是浙江改革基础较为扎实。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浙江医改工作整体走在全国前列,综合医改试点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一大批示范试点落户浙江;浙江连续7年获国务院深化医改督查激励,连续4年获健康中国行动考核第一,连续6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示范引领
推出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经验
健康报: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医改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浙江有何思路和部署?
王仁元:浙江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全面加强党对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更加突出医改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联动,加快推进“4﹢1”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落实政府“六项投入”责任,重点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医学高峰建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争取2025年中央预算内资金、“两重”“两新”超长期国债等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积极稳妥化解公立医院长期债务,严禁举债建设和超标准装修,防范化解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风险。
二是推动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坚持远近结合、有增有减、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用足用好编制资源。探索推进县乡村医务人员一体化使用管理,推动“编制、招聘、使用、保障、医保”五个“一体化”,实现医共体编制县级统管、人员合理流转。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省编市(县)用”“县编省(市)代招代培”等机制。
三是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建设,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推动解决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收费立项问题,让成熟的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及时得到应用推广。
四是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政策,逐步开展“三个结构调整”。探索建立基于公立医院岗位层级、岗位目标、考核评价的薪酬体系,谋划出台公立医院医、药、护、技、研、管6类人员的12个岗位等级管理指导意见,适度提高公立医院固定薪酬比例。
五是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综合监管。坚持发展和监管并重,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无序扩张。
健康报:丽水市、湖州市、衢州市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浙江如何指导这3个地方探索培育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医改典型?
王仁元: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是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浙江强化顶层设计,做实全程管理,全力支持丽水市、湖州市、衢州市3个示范项目城市探索突破、先行示范,努力形成对全国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做法。
构建省级管理“三项机制”。一是政策保障机制。在项目管理方面,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示范项目实施意见、省级评估和项目管理文件。在业务推进方面,出台和浙江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3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二是定期调度机制。每年召开示范项目推进会,交流经验,“把脉”纠偏。每季度对资金执行和工作进展进行调度,实时掌握项目进度。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建立省级评估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同时组织示范城市交叉评估,做好年度考核评价。
强化项目推进“三个导向”。一是基层倾斜导向。在资金分配上突出支持县(市、区),总体上县级占2/3。在能力提升上向县(市、区)倾斜,尤其针对县级医院,要求制定“一院一策”实施方案。二是政府主导导向。各个示范项目均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示范项目申报、方案制定和实施、资金筹措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均落实政府主导。三是部门协同导向。省卫生健康委与省财政厅协同推进,深度参与包括方案制定、答辩、实施、监督、评价在内的项目全过程管理。
坚持科技先导
培育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
健康报: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仁元:卫生健康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集中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我认为,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源于生命科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前沿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具体呈现为新医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术式等的发展和应用,为卫生健康人才、技术、管理等赋能,促进服务和治理模式创新,从而实现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人民健康福祉的大幅跃升,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新质生产力特点是“新”,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顺应医学领域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新技术、新器械、新药物、新试剂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此过程中,要秉持严谨科研态度,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努力争取“从0到1”的原始性和突破性创新,也要扎实推进“从1到N”的改善型和改进型创新,加快形成浙江卫生特色创新优势。
第二,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新供给与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适配。要以医疗资源的创新性配置,推动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变革,促进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打造更加优质均衡、协同整合的服务体系,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服务的新期待。
第三,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投入产出绩效。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推动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实现医疗服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健康报:浙江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动力足,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下一步,浙江如何加快完善产学研用全链条,推动更多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王仁元:卫生健康科技工作处于健康中国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两个重大战略部署的交汇点。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按照“发现临床问题—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临床应用”路径,争取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为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结合省内重大疾病防治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发挥全省健康产业特色优势,优化“三张清单”形成机制,统筹创新资源优势,实施省级以上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鼓励医研企联合攻关、医工信融合创新,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创新企业,通过政产学研医创新驱动形成高效协作的生态体系,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有组织联合攻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是持续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制定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推广应用示范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设立临床研究省级实训基地,谋划建设浙江省人群健康和重大疾病多模态信息库,引导研究型医院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打破临床科研壁垒,积极培育临床科学家,开展高水平临床应用研究,进一步驱动临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赋能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聚焦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会转、转不快”等问题,探索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实体化运行,提供平台型、枢纽型、专业型的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打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再成为商品。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