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医学研究指出,春季,尤其是3~5月,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期。
瑶溪瑶湖 项绍雄 摄
临床观察显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者,受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影响,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差,更需重视“春捂”。
心血管不好
“捂”到清明前后
“春捂”要有度,主要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春捂”
并不是简单的多穿
“春捂”并非盲目多穿衣物,而是通过合理调节体温,减少寒冷刺激对心血管系统的冲击。
不同温度、场景穿衣指南
“春捂”主要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早春最实用的穿衣法是“洋葱式”层叠穿搭:
内层:选择柔软、透气吸汗的棉质或保暖内衣或者秋衣。
中层:穿毛衣、卫衣等衣物。
外层:选择一件轻薄的夹克或者风衣或马甲。
这样搭配,既能抵挡早春凉风,又方便根据温度随时增减。另外,还可以遵循“三层穿衣法则”,即内层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
另外,穿着可根据气温、湿度、风力以及个人体质和活动量等因素来调整。以下不同温度的穿衣建议可供参考:
低于5℃
加强保暖,如穿棉衣、羽绒服,里面可穿保暖内衣、秋衣秋裤、毛衣或针织衫。最好备有方便穿脱的衣物,以防室内外切换时温差过大。
5℃—15℃
可以穿秋衣秋裤、毛衣、棉毛衫,外面配以风衣或夹克,早晚温度低时可添加偏厚点的马甲或薄型羽绒马甲或者轻薄的羽绒外套。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外出,可以减少到长袖T恤加薄款外套。裤子可以选择牛仔裤或休闲裤。
15℃—20℃
短袖或长袖T恤,搭配薄款开衫、卫衣或单层衬衫,下装则可穿单裤或裙子。春天早晚温差大,最好准备一件薄外套,比如针织开衫、风衣、薄棉衣或马甲。
20℃以上
单穿短袖、裙子、短裤等夏季服装,阳光充足时注意防晒,可适当搭配薄款防晒衣或罩衫。在较热且湿度较大的天气里,尽量选择吸湿排汗材质的衣物,这样比较透气舒适。
来源:生命时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科普中国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