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拉善高新区_园区动态】
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意见,推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阿拉善高新区于2025年春季学期起,创新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每日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努力构建覆盖全系统、全学段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
课程内容多元化。一是着力优化课程设置。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且将大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小时,上下午各半小时,使碎片化时间转化为结构化运动时段。二是优化课时安排和课时资源,将体育课设置了走班选课和分班教学的课程编排,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课程。三是组建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社团10余个,社团活动开展频次每周平均不少于5次,同时在传统的田径、球类项目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如八段锦、花样跳绳、射箭、投壶、掷飞盘、轮滑等项目,确保每个学生至少具备1—2个特长爱好,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模式多样化。一是积极探索“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有合理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实现“出汗”的体育课目标。利用大课间活动采取“以操带练”的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的广播体操和跑操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绳操、踢毽子、“三大球”和“三小球”等特色体育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二是各学校通过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升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每年定期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并组织开展远足、定向越野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强体质。三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放学校体育场地,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体育锻炼,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课程体系科学化。一是建立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于一体的学生体育评价标准,涵盖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基本技能、体质健康状况、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竞赛、群体活动等6个维度,客观反映学生体育课和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二是推行校园足球联赛,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通过以赛促练的方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构建起班班有对抗、天天有比赛、队队要见面的校园体育新生态。三是设置“胖墩班”,在培尖、培优的同时将体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整合锻炼,形成了齐头并进两手抓的局面。四是在校园小广场、连廊、走道等区域,通过喷涂游戏框架,增置学生随处可锻炼的地面小游戏,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微运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